做父母“不吼不叫”的六種方法
提問
我家孩子今年上小學二年級,隨着孩子慢慢長大,我發現他變得有些叛逆,經常不聽父母的話,做錯了事也不服管教,真是乾着急沒辦法!
專家觀點
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德育研修員劉敏慧:家長在管教孩子時,總會認為控制好過放任自流。其實,很多時候控制非但不能改變孩子的不恰當行為,還會因此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破壞親子關係。
心理學家托馬斯·戈登博士在他的“P.E.T.父母效能訓練”中,詳細介紹了除控制驕縱以外,能夠有效影響和改變孩子不恰當行為,同時又保護父母和孩子雙方在人際關係中各自滿足各自需求的方法。
方法一,找到孩子的真正需求。當孩子的行為讓家長無法接納時,家長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當責備孩子沉溺於網遊、網聊的時候,家長是否想過孩子確實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缺乏交流和溝通,缺少傾訴的對象和機會?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行為找到他們真正的需求,解決現實問題。
方法二,家長與孩子“做個交換”。當孩子的行為讓家長無法接納時,家長可嘗試用孩子能夠接納的行為來代替。比如孩子只想着玩遊戲、不願意寫作業,家長可以讓孩子用户外活動的方式來代替玩遊戲。
方法三,調整環境。如果你給一個正在哭鬧的孩子拿來橡皮泥、繪本等,孩子就會安靜下來開始玩耍,這叫做豐富環境。有時也需要反過來操作,比如,當孩子遲遲不肯寫作業、遲遲不肯入睡時,也可以轉移走影響他們專注力的玩具、童話書等。調整環境的原則是限制環境,而不是限制孩子。
方法四,發送面質性“我—信息”。面質性“我—信息”是一種沒有責備、沒有評價的方式,家長告訴孩子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困擾。比如爸爸對上學磨蹭的兒子説:“如果上學前我要等你這麼久,我就會遲到,我的老闆就會對我發火”。當孩子們聽到這種信息時,會意識到他們的行為給家長帶來麻煩,這時孩子會更願意調整他們的行為,來配合家長。
方法五,使用預防性“我—信息”。如果家長希望將來在發生一些事情時,能夠得到孩子的幫助和支持,可以使用預防性“我—信息”,提前告訴孩子們“我的需求是什麼”,並允許孩子參與到計劃當中。比如家長可以對孩子説:“我們現在就來想一想明天早上需要帶什麼,省的明天早上時間緊張,而有什麼遺漏。”
方法六,通過“換擋”來減少“阻抗”。當家長髮送完“我—信息”之後,孩子們可能會給家長有效的幫助,也可能出現抵抗防禦。當家長髮現孩子開始抵抗時,需要從發送信息的姿態轉換為傾聽理解的姿態,這種轉換會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已經明白剛才的話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因此先不解決自己的需求而是先聽孩子的需求。這樣做,孩子們會發現大人理解他們改變行為並不容易,這時候他們反而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行為。
- 面向孩子的戲劇,怎樣能惠及最大數量的孩子?2020.11.24
- 人民日報體壇觀瀾:讓體育助力孩子成長2020.11.09
- 孩子該如何科學"秋凍"?衣服應該這樣穿2020.10.19
- 不要忽視孩子的“異樣沉默”2020.10.16
- 18歲以前不近視的已經是鳳毛麟角?救救孩子的眼要知更要行2020.10.12
- “家長約架”,更受傷的是孩子2020.10.11
- “南京好人”徐佩佩:為貧困孩子打開看世界的窗2020.09.30
- 愛牙護牙,從孩子第一顆牙開始2020.09.23
- 孩子也可以“貼秋膘”嗎?2020.09.15
- 關於喝水的講究,這些都講錯了2020.09.02